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皇帝骑兵阵容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般,皇帝打仗都躲在后面。
身份尊贵,影响重大,不能轻易冒险。
但开国皇帝除外,就连刘邦这种喜欢智取的人也不得不“提三尺剑取天下”。
少数皇帝如明正德皇帝喜欢封自己为大将军,率军出征蒙古,一般王朝中期的皇帝都躲在深宫之中颐养天年,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定天下者,非百战何以得之”
此语出自五代十国后唐开国君主李存勖。
此人骁勇善战,每次打仗都喜欢往前冲,挡都挡不住。
他还有个习惯,每次和敌人交锋之前,他都喜欢带着几百名骑兵亲自到敌方营寨附近侦查情况。
时间久了,敌人都知道他这个毛病。
915年,李存勖和后梁智将刘鄩相持,刘鄩一向喜欢智取,不喜欢硬碰硬,于是他安排了5000人事先埋伏在自己营寨附近的小树林里。
果然,没过多久李存勖就带着一百来人来了。
刘鄩大喜,以5000人打一百来人怎么算都赢啊。
5000人一拥而上将这一百多名骑兵团团包围,可能一开始还想活捉,没下死手。
李存勖带的人虽少,可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兵,这一百来人奋力抵抗,竟然撑了四五个小时,还冲出重围,恰好晋军大将李存审赶来救援,李存勖才得以返回。
刘鄩郁闷到不行,5000打一百竟然让他跑了。
按说,有这样一次生死体验,一般人该长记性再也不这么干了。
可李存勖不一样,一如既往。
918年,李存勖和后梁谢彦章相持。
李存勖坐不住,经常带着少数骑兵跑到谢彦章寨前挑战,每次都差一点回不来,李存勖毫不在意,还很上瘾。
部下李存审苦口婆心的劝他,后方的人也托人拜托他别这么玩儿了,他说,我不出去打仗难道要呆在宫里养膘么!
李存审就派人盯着他,他已准备出去玩儿命,李存审就赶紧跑过去跪在马前劝阻,李存勖不能太不给面子,就回去了。
很快,他也派人盯李存审,发现他不在军营,赶紧带着几百个人跑了出去。
可能从上次开始就增加了人数,可也不过几百人。
李存勖一边走一边对随从说,可算是出来了,老家伙老不让人玩儿。
来到谢彦章营前,李存勖带着几十个人继续向前,结果,还是5000人,在小树林儿等着他。
又将他围在了核心。
李存勖拼命在里面厮杀,留下的几百人从外面往里冲,好不容易李存勖才跑出来。
李存审听说大王又跑了,赶紧带兵赶来,果然大王又被围了。
据说,这次以后,李存勖就不太经常去亲自侦查了。
但他背着柴草亲自填沟堑攻城好像一直都没改。
917年,李存勖带着几百人在黄河边溜达。
当时隆冬,天气大寒,李存勖看到黄河结冰,就骑马在上面走了走,觉得没事,立即派人传令大军渡河。
他亲自背负柴草、土袋攻后梁的杨刘城,一天时间不到,杨刘城就被攻破。
老大玩儿命,士兵们勇气倍增。
但由于他太过好勇,手下大将周德威因此丧命。
他自己带着精兵横冲直撞,周德威年老,终于死在了进攻后梁的路上。
李存勖为此痛哭流涕,然而人都死了。
差不多天天更新,喜欢请关注。
皇帝的直属卫队叫御林军或禁卫军,那亲王的直属卫队叫什么?
明朝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统帅诸王府护卫。清朝加强中央集权,亲王虽然有护卫,但是这是皇帝的恩赐,说到底还是皇帝的人马,一般就叫护卫,甲士。
起初,东起辽东,西至甘肃,明太祖封了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庆王、肃王等七个藩王,加上内线的秦王和晋王,作为中央的屏藩,所以也称“塞王”。明朝藩王的权力很大,虽然不能干预地方民政,但拥有军权,每个王府都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拥有三护卫,每个护卫约6500人,总共一万九千人,边境上的塞王们兵力更多,如宁王竟有甲士八万,兵车六千,还统辖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的蒙古骑兵。秦、晋、燕三王的护卫经明太祖特许补充,兵力最强,各王府富丽堂皇,修建得跟小紫禁城一般,周围有高大的城墙围绕,今天我们去山西大同,那里曾经是我大明太祖皇帝的第13子朱桂的封地,他被封为代王,王府大门前有一个九龙壁,是王府大门的影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九龙壁,比故宫里的九龙壁和北海的九龙壁都大,可见王府之气派豪华,非清代王府可比。
明初,废元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武官号,统兵五千人者授指挥,以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势,分设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人为千户所、百人为百户所,官兵均世籍。洪武三年,升杭州等八卫为都卫。五年,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统诸王府护卫。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诸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初设十三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其后沿革,设废不一。都指挥使司初隶属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因析大都督府为五,分统诸军司卫所。皇陵所在各置卫,不隶于都指挥使司。皇帝亲军上二十二卫,称亲军指挥使司(锦衣卫即其中之一),不隶五都督府。明初,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正德年间,皇帝好大喜功,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军职,遂为世所轻。清张廷玉撰《明史》,称“内之部科,外之监军、督抚,迭相弹压,五军府如赘疣,弁帅如走卒。总兵官领敕于兵部,皆跽,间为长揖,即谓非礼。至于末季,卫所军士,虽一诸生可役使之。积轻积弱,重以隐占、虚冒诸弊,至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战守,而明遂亡矣。” 京卫亲军直隶于五军都督府,京卫中管营造的卫隶于工部,此外还有屯戍陵寝的诸卫。外卫分隶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各卫统领本卫及属所的军政,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的职掌分工类似于都司,凡指挥使、同知、佥事负责管理卫事者,称为掌印、佥书,分管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备御、出哨、入卫、戍守、军器等事务的,称为见 (音义同现)任管事,不负责具体职事的,则称为带俸差操。出征时,各卫率领其属所听从主帅总兵官的调度。洪武二十三年,全国内外卫共547个。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清·昭连 《啸亭杂录·王府官员制度》:“定制:亲王长史一员,头等护衞六员,二等护衞六员,三等护衞八员。”
清朝宗室王公府邸护卫,分头等护卫,武职从三品;二等护卫,武职从四品;三等护卫,武职从五品。
皇太极改元崇德后,随着政治体制的逐渐完善,皇帝与诸王贝勒的侍卫有了明显区别。在当时的文件中明确区分:“汗之一、二、三等侍卫”和“诸王之一、二、三等侍卫”等。同时,皇帝侍卫的等级高于诸王贝勒侍卫的等级,即“汗之二等侍卫”与“诸王贝勒一等侍卫”享受同样待遇,而“汗之三等侍卫”则与“诸王贝勒二等侍卫”待遇相同。清入关后,还在名称上进一步做了修订。诸王贝勒的侍从武官改称“护卫”。在康熙、乾隆时期重修太祖、太宗朝实录时,将入关前诸王贝勒之“虾”,改写为“护卫”。此后,侍卫完全成为皇帝的武装侍从官员的专用名称,并沿用至清末。崇德初年,侍卫等级分为一、二、三等侍卫。侍卫的品级待遇,从当时订立的“职官仪卫制”中可以看出。“崇德初年(定职官仪卫)……定一等侍卫、护卫、参领、前锋参领、县君额驸、学士、满启心郎、郎中,旗四,后从四人;二等侍卫、护卫、佐领、汉启心郎、员外郎,旗二,后从二人;三等侍卫、护卫、护军校、主事以下官员,止用后从一人”(《清史稿·舆服》)。旗与后从之人是职官的仪仗,根据等级数目不同。官名虽然用后来的称呼,但等级无误。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其封地称国(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南明时亦有外姓亲王。
先秦时代中国的“王”是天子(即全国君主)的称号,因此没有王爵。周朝各诸侯国中最早称王的是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起因是楚国力强而不得进爵(楚国君主受封的是子爵),但楚国自称的王号不是受封的王爵,而一般被视为形同从周朝独立的举动。到了东周战国时期,随着天子政治权利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互称为王,其中最早的是前344年的魏惠王。但这些诸侯国王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
秦、汉君主称皇帝,其所用的二十等爵制度里没有王爵,但是汉朝开始在二十等爵以外恢复了封国制。魏、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和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汉以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统称为藩王,实际称号有王、国王、郡王、亲王等。其中“亲王”作为实际称号只有清朝使用。
汉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地位时有波动。在一定时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藩王甚至演变成过类似战国时代的自治或独立王国,例如五代十国时代的吴越国。而其他时期藩王则仅是荣誉,没有实权,但可能有带有经济关系的食邑。此外,从汉朝推行推恩令后,一般藩王爵位或封地都会由各子嗣分封继承或由其他步骤逐代递减。一般认为汉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消失。
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清朝王爵分为两等: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和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其中又有一部分王爵不受一般封爵的“降等承袭”规则限制(即每代继承时爵位递降一等),这些王爵继承时保持原爵位(原等承袭),或称“世袭罔替”,俗称为铁帽子王。
汉朝至明朝的藩王封号可以大略分为以国名为号(即所说的一字王)和以郡县名为号(即所说的二字王)。亲王(国王)一般封号为一字,国名基本上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一般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等一档次。此外后来设立的省、州名也有用来作为国王、亲王封号的,例如肃王,得名于肃州。此外也有把两个国名合二为一的二字国王,例如“吴越国王”,此属特例。
地位比亲王(国王)较低的郡王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
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例子,例如“恩王”、“义王”等。
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加在“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多罗克勤郡王”等。一般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明清时王爵常被尊称为王爷、千岁。
汉武帝的军事才能?
刘彻,即汉世宗孝武皇帝***公元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5位天子,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攻势作战,横扫匈奴强边固防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从元光二年***公元前233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229年***,十几年时间,汉与匈奴打了十几仗,每次用兵少则20余万人,多则30多万人,实施了河南漠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等大规模进攻战役。汉军最后一次出兵几十万人,跨越大沙漠,宾士2000余里,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使之“远遁,而漠南无王廷”。长期以来来自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20万人之众。
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发展马政,造就真正的骑兵时代骑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使骑兵真正成为一个战略军种则始于中国的汉武帝。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汉军在与匈奴的频繁交战中,越来越感到车兵在作战中笨拙、被动的弱点以及匈奴骑兵的机警、敏捷而主动的明显优势。于是,汉武帝全力发展骑兵,使战争形态完全成为骑兵的对抗。在一些重大战役中,车兵已逐步退出战争舞台,从而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由一般辅助性军种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在骑兵迅猛发展的同时,养马制度也不断建立健全。
据《史记》载:汉武帝时期“盛养马”,以致“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武帝麾下名将霍去病远征漠北时,已能动员战骑24万匹。鼎新经济,打牢强兵财力基础汉武帝执政期间,实行经济改革,使经济发展迅速。他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扩大征税范围,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富商大贾;改变汉朝建国以来盐铁生产经营一直私有化局面,实行盐铁官营,增加国家收入;改革货币制,把各地铸币权收归中央;调剂运输、平衡物价,建立官营商业网;创行酒权法,则官方供给私营酿酒商原料,统一掌握其产品,实行专卖,补充国家财力。
上述新经济政策不仅促使了“国富”,而且极大促进了“兵强”。汉武帝时期采取强硬对外进攻战略、频繁用兵,必然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支撑:几十万名军卒的粮饷、军械、车骑和运输,移民边疆屯兵屯田以及各类赏赐等均由国库支出,数目惊人。新经济政策出台不到一年,就成效显著。当时汉武帝率28万骑巡狩北边,用200多万匹丝绸和上亿的金钱赏赐官兵;仅对匈奴作战所需军马一项,就调集大批人力养马几十万匹……仅这些充分证明,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军事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国力空前强大,为何最终却无法打败一个小小的缅甸?
作为大清朝最自恋的皇帝,没有之一,乾隆皇帝认为自己功在千秋,是一个十全皇帝,在位期间多次平定各类叛乱,扩充大清朝的版图,实现了大清帝国强盛的巅峰。所谓盛极必衰,清朝在乾隆年间达到最强盛的地步,乾隆以后,或者说乾隆晚年以后,大清就开始衰败,只不过这种衰败是不可能被史官记载到史书里的。
十全老人的功绩之一,平定缅甸,说是平定,实际上是人家单方面的投降了,不是真的打不过,相反,虽然大清派出的兵力是缅甸一方的数倍,但最终的结局居然只是频频失利,只能依靠优势兵力缓慢推进,最终甚至僵持住了,再不走就要全军覆没的节奏,也幸好这时候缅甸方面也因为两线作战兵力见拙,终于还是与清廷议和,议和的结局就是缅甸把清庭当老大哥,至少表面上如此,而清庭每年又会给缅甸封赏,算是宗主国表示自己财大气粗的一种方法。
一场丢尽了乾隆皇帝脸面的缅甸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其实这场战争还真不怪大清朝,不像是某些地区的叛乱一样,缅甸这边清庭其实也没怎么针对他们,奈何缅甸那边正处于贡榜王朝的上升期,一个势力的上升期拥有无数可能,拥有开疆扩土的欲望,虽然大清地大物博,但缅甸却一点也不担心大清的强盛,派兵强行占领云贵地区某些土司,干一些烧杀*掠的勾当,这已经算是挑衅大清朝廷了。于是乎,先是云贵总督出兵讨伐,后来铩羽而归,后来乾隆又要求绿营出兵缅甸,依旧铩羽而归,总算是知道缅甸不好收拾了,乾隆终于派出了八旗兵,八旗兵上场,乾隆也安心了许多,不过最终的结果也没差,铩羽而归,主将兵败自缢。
虽然乾隆已经正视了缅甸,但依旧失败,这一次,乾隆终于派出大军压境,试图一举击溃缅甸。最后这一次的战争,结果也就是前文提到过的那般,没取得什么优势不说,若非缅甸不想继续拉锯战,这次进军缅甸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乾隆在位时大清国力虽强,但不等于军事装备优良,更谈不上部队战斗力强。史载,第4次征缅清军总兵力4万多人,其中满洲八旗就占了3成左右。然而,号称清军“精锐”的八旗兵,单兵武器不过是老式的弓箭、刀矛、鸟枪。清军配备的火炮性能也不佳,连缅军临时搭建的木栅栏都无法摧毁。相比之下,缅军武器却普遍优于清军。当时,缅甸正值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巅峰时期,国力蒸蒸日上,堪称东南亚“小霸”。
通过购买、抢掠(当时缅甸海盗在东南亚海域十分猖獗)等方式,缅军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搞到不少洋枪洋炮。1766年9月下旬,3000缅军水陆夹攻军事要地新街并大败清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挥了西洋火炮的威力。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大大抵消了清军的国力优势。征缅战场山川纵横、植被茂密,清军的骑射本领难得施展,还经常遭到熟悉地形的缅军偷袭。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劳师远征的清军后勤难题一直无法破解。另外,清军还饱受“烟瘴”(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肆虐之苦。1769年,清廷第4次征讨缅甸。但由于瘴气感染、作战伤亡,征缅战争打响不到3个月,4万清军就锐减至1.3万人,减员达70%以上。只是因为连年战争,缅甸消耗也很大,遂主动提出议和,总算给了乾隆一个休兵罢战的台阶
乾隆年间的“中缅之战”,总结起来,应该是:狂妄误听,错攻缅甸;无备远征,败而后和。
事情的起因,是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缅甸国王孟驳为讨妻子囊占欢心,强攻九龙江,云贵总督刘藻为之所败,自杀。乾隆遣大学士杨应琚任云贵总督,攻缅甸。云贵总督刘藻,早年中举,授观城教谕,二十二年擢云南巡抚,二十九年升云贵总督。刘藻长于文学,为官也还廉洁,但乃一怯懦书生,不谙用兵,“不识事体”,调度无方。刘藻畏敌如虎,集兵七千余,却“托言瘴疠”,不敢进攻。因御敌无方,安边乏策,连遭帝斥,问罪革职,无计可想,于三月初三日夜间自刎,随员抢救无效,数日后死亡。乾隆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听信杨应琚的错误奏报,下了一道十分错误、危害很大的谕旨。其一,以攻代防,方针大变。欲图发兵攻打缅甸、征服缅甸。其二,偏信狂言,草率决策。向两千多公里外的缅甸轻率远征。
因此,他想以“允降”来结局,但是,此时的乾隆帝,已陶醉于执政三十一年的“文治武功”之中。在此时杨应琚认输允降欲补其过时,乾隆坚持错误,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就这样,英明的乾隆皇帝由于骄傲轻敌,盲目地好大喜功,一错再错,受到了更大的挫折,败得更惨。中缅之间的冲突,起因并不复杂,不过是双方土司之间争斗,即乾隆帝所说之“蛮触”,当时清无灭缅之心,缅亦未存攻清之意,最多不过是缅甸要索取耿马等土司的贡赋,并且这也不是它的首倡,而是沿袭前缅王莽达拉的旧例。双方本可以通过耐心谈判,消除误会,解决问题,而建立起正常的和平关系,不需诉诸武力。
乾隆帝完全可以停兵议和,允缅入贡。可是,他仗恃“大清国全盛之势”,硬要一错到底,坚不允降,而且竟有意要灭掉缅甸。这个行为蛮横无理,欺人太甚。困兽犹斗,何况新缅王懵驳,继承开国之君瓮藉牙的宝贵遗产,拥有大批猛将和剽悍士兵,久经征战,他又善用计策,当然会动员缅甸人民武装反抗,打一场保家卫国的全面战争,摆脱亡国亡族的危险。乾隆帝这次征缅的不正义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不能取胜,必将失败。
汉武帝出兵匈奴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 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 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 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 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 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 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
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 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 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 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 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 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 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 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 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 “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 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 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 争的帷幕.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 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 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 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 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 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 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 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 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 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 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 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 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 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 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 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 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 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 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以大 创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 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问古代军队的官员一般是怎样排序?
这里有文有武
官职简介
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秦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唐
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中国历史上十支最强大的骑兵?是骑兵!
中国历史上的骑兵是十强实在是不够,但是前几名还是有的。
一,首推举世闻名的蒙古铁骑:号称上帝之鞭,统一大草原威震欧亚大陆。
二,西汉之初汉武帝时代,汉军铁骑,卫青 霍去病马踏匈奴,烦我中华在虽远必诛。
三,三国时期,骑兵是作战部队中机动性最强,具备攻坚能力的强大部队,曹魏的精锐虎豹骑,以百人将为小卒,克马超,破乌桓 天下第一强兵。
四,明末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满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明末三大军),并开创了近代骑兵作战了先河,建立世界上第一支骑跑部队(将火器 大炮用于骑兵作战)。
五,八旗铁骑:满清立国之初,是当时东亚大陆最强骑兵之一,最后入主中原。
好了,今天关于“皇帝骑兵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皇帝骑兵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