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个主题,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期身陷“礼拜攻势”的困扰。
受美军空中封锁,以及依靠人力、畜力等原始运输方式影响,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非常困难。
枪、子弹、手榴弹、装满的水壶,林林总总加起来。每位战士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奋勇激战的同时,至少还得负重80斤。而这也只是一人一周所需的分量。一旦遭遇什么意外,战士们便很可能落入弹尽粮绝的险境。
杜聿明
要知道,就在解放战争末期,兵败被俘时。杜聿明为了不落入共产党之手,曾多次试图自杀。
然而短短两三年过去,他不仅拖着病体为志愿军炒粮,还积极为抗美援朝作战献计。
究竟是什么,让杜聿明的心态发生180度大转变?他为抗美援朝所献的计策又是什么呢?
兵败淮海,意欲自杀
1949年1月10日,安徽省萧县张老庄内。
村民段庆香起了个大早,正挑着扁担在乡间小道上拾粪,突然瞧见10来名身着军装的男子迎面走来。
由于附近恰巧是解放军四纵十一师后方医院驻地,段庆香还以为来得是解放军战士,当即扬起笑容热情欢迎。
不料人走到跟前,段庆香才猛然发现,这些人穿着的分明是国民党军服。
出乎意料的是,整个过程中,国民党人都表现得十分配合。之前那名以金戒指换衣服的男子自报家门,称自己是《徐州日报》的随军记者。紧接着又指着另一位看似不怒自威的男子介绍:“这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兵团的高文明军需”。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行人的身份,陈茂辉拿出一张纸,让高文明写下十三兵团六大处处长的名字。
一时间,高文明脸上那张沉稳淡定的面具,出现裂痕,流露出些许慌乱的神色。他下意识掏出一包美国香烟,取出一根叼在嘴里。接着又翻出好几袋牛肉干,才找到一支派克金笔,开始往纸上写写画画。
金戒指、牛肉干、美国香烟、派克金笔。随着这些昂贵稀缺,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的物品接连登场,陈茂辉心中是疑虑丛生。
与此同时,高文明也恍然意识到,自己所暴露出的种种破绽。他的脸色瞬间惨白一片,随即开始装聋作哑,怎么都不肯再吐露半个字。
后来,还是“《徐州日报》记者”实在不堪压力,才终于吐露实情。所谓高文明不过是随口胡诌的假名,其真实身份,正是大名鼎鼎的国军高级将领——杜聿明。
源于国民党惨剧人寰的暴行,1948年平津、淮海两大战役期间,我党公布了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都赫然在列。
而作为这43名头等战犯之一,杜聿明自以为难逃一死。他害怕自己会遭受严刑拷打、非人折磨,正如他们此前对待共产党俘虏一般。
万念俱灰之下,杜聿明趁着没人注意,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猛然朝脑袋一顿狂砸,当即头破血流、晕倒在地。
杜聿明的想法很简单,与其遭受审判、被折磨致死,不如保全形象自行了断。指不定还能留个“忠臣”的名声,让蒋介石妥善安置家人。
只可惜杜聿明的自杀之举,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很快便得以治疗痊愈,然后就被送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天之骄子,执迷不悟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路一号,占地近百亩,是中国第一个劳改机关。
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杜聿明之后的道路,自然也是顺风顺水。20岁那年,杜聿明考入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
虽然因为在校期间表现平平,杜聿明的军旅生涯似乎开局不利,迟迟没有受到重用。
可随着1932年长城抗战,杜聿明在关麟征身负重伤、部队群龙无首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战斗。他便成功入了老蒋的眼,从此扶摇直上。
从国军第25师的小旅长,到国军第一支装甲兵团的团长,再到国军第5军的军长,杜聿明仅仅用了5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第5军作为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堪称王牌中的王牌。这也标志着,杜聿明彻底摇身一变,成为了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嫡系将领。
不仅如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功德林管理人员还从杜聿明的棉裤中,发现了60多颗安眠药,不知道偷偷攒了有多久。
这一系列举动,足以可见,杜聿明有多么执迷不悟。宁可杀身成仁,也要保全所谓的气节与傲骨。
善待战俘,深受感动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都是肉长得”。
尽管自打被关进功德林后,杜聿明深入贯彻“摆烂”态度,拒绝反思悔过。但伴随着日复一日的亲身了解,杜聿明曾经对共产党的种种偏见,却也在潜移默化地消除。
作为迫害共产党人的43名头等战犯之一,杜聿明本以为,自己被俘后,会面临从身体到精神的双重折磨,最终难逃一死。
要知道,昆仑山血战可是中国抗战期间第一场取胜的攻坚战。身为主要指挥官之一的杜聿明,率部奋战第一线,将日本“钢军”13万部队灭到只剩700人。可以说,昆仑山血战就是杜聿明最突出的战绩之一,也是他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
管理员云淡风轻的几句话,让杜聿明的心头瞬间涌起一股暖意。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作为曾经的敌人,中共中央宽大为怀、善待他们这些手下败将阶下囚就算了。竟还如此重视他们在抗战期间的种种战绩,以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付出努力。
这些对于一名军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认可与尊重。
那一刻,杜聿明仿佛彻底明白了,为何共产党会成为民之所向,会赢得最终胜利。因为他也沦陷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以及足以填补极端物质差距的强悍意志与战斗力,让杜聿明大受震撼、深深折服。他不禁对中共中央,对共产党的英雄战士,肃然起敬。
杜聿明虽犯过错、走过错路,但论起爱国心,他不比任何人差。杜聿明那一身的伤病,和始终坚守在前线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大门;到抗日战争,日本鬼子在中国大陆疯狂肆虐、制造屠杀。中国和中国人民已经遭受了上百年的侵略欺辱,如今好不容易迈入新时代,绝不容许敌人再将战火烧过鸭绿江畔,烧到中国的土地上。
可以说,“保家卫国”正是杜聿明从军的初心与动力。他下定决心,要想办法做些什么,为抗美援朝献上一份力。
前面就提到过,杜聿明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是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而他们所装备的正是美军器械。甚至于日常训练与作战,也大都使用的美式战术战略。
为此,杜聿明还拖着病体,积极帮志愿军炒米炒面、制作干粮,尽可能少让一个战士忍饥挨饿。
1959年12月4日,新中国对表现良好的国民党战犯,进行了首次特赦,杜聿明便赫然在列。
得到特赦后,杜聿明主动留在了大陆。他先后出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要职,继续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竭尽所能、发光发热。
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此举,不单单是出于对中共中央的折服与信任,还源于对国民党的彻底死心。
杜聿明夫妇
就连1981年5月7日,病重弥留之际,杜聿明都在嘱托妻子:“我死了之后,你哪也不要去,就在大陆定居。要教育子女继承大志,为台湾回归祖国,争取早日完成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杜聿明的经历清楚说明了一个道理,“真心换真情”,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绝不是因为幸运或偶然,而是宽大为怀、为国为民、贯彻初心之下的必然结果。
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共产党就是得民心的一方。
以上就是本期历史文社的全部内容,看完不要忘记转赞评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