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三国分立阵容搭配”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因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出现,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并请来了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军队,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战乱不断,人民贫困,社会动荡。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比较注重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人民过上了较稳定的生活。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扩展资料: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农民起义的推动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于起义军规模较大,朝廷不能有效镇压。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扑灭起义力量。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占领更多的地区,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强大的如北方袁绍、袁术、吕布、曹操、公孙瓒、陶谦,南方的刘表、刘璋、王朗。这些割据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开展局域战争,最后形成了长期的、持续的、大范围的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那就是魏、蜀、吴三大政权。
其中曹操占领北方,刘备占领西南,孙权占领东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说农民起义不是导致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至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因为农民起义,才有了后来一连串的事情,可以说是直接因素,所以说农民起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2、经济发展的局限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经济发展也是导致三国鼎立的因素,但是绝对谈不上根本原因。孙权占领江南后,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刘备占领西川后,也是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蜀锦就是那时候开始文明中国的,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范文澜认为:“从经济方面说来,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
原来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首先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的经济逐步前进。西汉中期司马迁叙述江淮以南(荆扬)一般的经济情况说,楚越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使用火耕水耨法。
没有饥寒的人,也没有千金的富家。这就是说,江淮以南经济落后,剥削者还不能积累起千金。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
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
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但是却为三国鼎立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让三国鼎立局面可以长时间的持续下去。
所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走向统一的步骤,也是导致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3、地域条件的限制
在北方,曹操占据黄河流域,孙权占领长江中下游,刘备占领四川和长江中游的一部分。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三国各自的实力都有限,也都有局限性,比如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和长江天险,西蜀自身的易守难攻和交通不便,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长期持续,这也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4、明确的战略规划
刘备和诸葛亮有一次隆中对,这是极为高明和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内容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分天下,其中曹操占据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益州,孙权占领江东,然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在诸葛亮制定隆中对战略规划的七年前,孙权和鲁肃也制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当时刘备还在北方苟延残喘,战略规划的内容也是是曹操、刘璋、孙权三家分天下,其中曹操占据北方,刘璋占据益州,孙权占领江东和荆州,然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两个战略规划都希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两大集团也一直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着三国鼎立的战略规划。所以,孙权和刘备的战略规划也是形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
百度百科-三国鼎力
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
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三大集团之下”。1
韩国磐认为:“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嚣张者之一,由于黄巾、黑山等起义军在各处依然很活跃,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妄图扑灭起义力量。可是,这却加强了地方割据势力”。董卓被杀后,“各地割据势力,封建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战时间,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吴、蜀,三国鼎立局面因以出现”。2
[封建经济的发展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等持此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3
范文澜认为:“从经济方面说来,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原来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首先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的经济逐步前进。西汉中期司马迁叙述江淮以南(荆扬)一般的经济情况说,楚越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使用火耕水耨法。没有饥寒的人,也没有千金的富家。这就是说,江淮以南经济落后,剥削者还不能积累起千金。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4
[由各方面条件造成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持此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什么是三国分立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实力在三国中最强的孟德,怎么到死都没能完成统一?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后在不断的角逐中,出现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在魏蜀吴三家分立的局面中,其实也有强者,而魏国就是三家中的强者。
为何说魏是三国的强者,我们来看看领土,人口,军队,以及人才的对比,就能够理解这个说法。魏国的领土相当于吴国和蜀国相加之后的面积;而人口也以魏国最多,魏国有四百多万人,而蜀国仅有九十四万人,吴国多点,也只有二百三十万人,所以在人口方面,魏国获胜。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军队的问题。三国时期的军队,大多都是大军阀吞并小军阀,然后出现的。所以,占领北方的魏国,拥有大概四十万的军队,而魏国的军队仅有十万人,而吴国也仅仅是有三点二万人左右。可以说,这样的实力差距摆明了就是魏国取胜的。而不看三国演义,单看历史,你会发现,就是人才方面,魏国也是绝对领先的。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一个在领土,人口,军队,人才等方面遥遥领先的魏国,在曹操去世前,也始终都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曹操时期的魏国,就已经是实力非常领先的存在了,但偏偏就连他也无法完成统一,难道真的是因为一场赤壁之战的元气大伤吗?
其实,魏国之所以没能完成统一,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有一定原因的,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赤壁一战,曹操失利,并且失去了可以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机会,而蜀国吴国两国,也趁着魏国五年的休养生息,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势力,更是奠定和造就了天下三国的局势。可以说,这是曹操的失误,但却不是曹操未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看一下历史上的大一统时间。比如说,刘邦他建立汉朝,用了八年,而李渊则用了四年,朱元璋也用了十五年。这些大一统,其实都有一种一战而定的局面和实力。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最大的对手消失,汉室兴起。
李渊的统一则更不一样,他先建立唐朝,打着旗号推翻隋朝,又对割据势力进行消灭,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哪一个势力能与李渊抗衡。而朱元璋的统一,则从他打败陈友谅开始,他一统江南,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但是,曹操则失去了这个机会,赤壁一战,让他无法一举夺得天下,只能是韬光养晦了。
除此之外,曹操的思想和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心,但却没有适合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按理说,这个策略应该是非常正确的,可你看看,等待曹操的都是什么?汉献帝从来都不甘心做一个傀儡,所以,他几次设计想要刺杀曹操,更是想要抓住一切给曹操制造混乱的机会。可以说,在曹操的身边,后方都不稳,又如何能够开扩前方呢?
另外,曹操的手段也过于果断,冷血,残酷。历史上,曹操攻占四方,曾经五次屠城,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占领的地方,常常会因为这样的攻击而不稳定。虽然看似收复了这座城池,但事后进行反叛的机会也非常的大,这样的曹操,哪里能够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和定力呢?这样造成的拉锯战,消耗的也同样都是曹操军队的实力。
另外,就是政治影响了。在东汉末年的时代中,世家门阀的影响力是不断的加大,即便是曹操想要改变也很难做到。他想要清除汉朝的这种影响,所以挟天子令诸侯,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妥善的维持下去,因为后来的他,也想要封王。可偏偏,这两种复杂的政治方式,让他不得不着力进行内部的改善和修饰。曹操既想要借汉献帝的身份创造机会,又害怕世家大族的牵扯。
所以,这样的曹操,即便是在前方作战的时候,都要担心自己的后院会不会着火,你说说,他能够进行妥善的战斗吗?所以,赤壁之战是曹操的机会,但失去这个机会的曹操,只能是深陷在不断处理内部问题的位置上。
这样的曹操,你觉得有统一的机会吗?他也想要建功立业,但偏偏,从一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左右为难的道路,所以,到了去世的时候,曹操也没能够获得一同天下的机会!
三国时代能人辈出,你最想和谁站在一个队伍里?
这要看你的意图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只是为了薪酬待遇,那么刘备的阵营是最好的,如果你怀卓平定天下,还天下百姓太平世界的崇高理想,那么曹操的阵营是最好的。如果你是为了爱情,那么东吴的阵营是最适合你的。
三国里边如果分别把刘备和曹操以及孙权比喻成三家公司,那么曹操的公司规模是最大的,曹操的公司里边,人才济济。而曹操占据的市场份额其实也是最高的,不过曹操的公司里边,家族势力太强大了,夏侯家和曹家的很多人都在公司里边担任高管,这样的公司上班,前景可想而知道。
而曹操手下因为人才多,所以曹操对手下的将领其实是比较不重视的。这就导致曹操阵营里边的成员,薪酬福利和待遇都是是不太高的。但是又因为曹操的集团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最为强大,是最有可能实现占据全部市场的。
而三家公司里边薪酬福利最好的其实是刘备集团,刘备集团规模最小,市场份额也最小,刘备的阵营里边各方面的人才都显得弥足珍贵,所以老板刘备对手下将领也是非常好。想关羽和张飞,他们跟刘备是结义兄弟,赵云跟刘备同一个床铺睡觉,新进来的黄忠和马超获封侯,和五虎上将。刘备占据益州之后,给手下的将领发过一笔奖金,这笔奖金最高的一档,只有诸葛亮法正和张飞三个人拿到,金额相当于现在的一亿多人民币呢。而且刘备还有将益州无主荒地作为福利赏赐给手下诸将。
当然如果你要是为了找女朋友,东吴是最好的,自古江南美女多。大乔小乔就生长于江南。
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
公元二八0年,西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拥有长江天险的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曹操都没能完成的任务。那么,一个建国八十多年,传了四代皇帝的吴国政权,怎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早就想吃掉东吴,可是竟然相持了几十年,曹操当年率三十万大军没有拿下;曹丕做了皇帝后想统一天下,率领几十万大军下了江南,跑到长江岸边一看,波涛汹涌,东吴大军壁垒森严,不由感叹一声,看来老天爷是要把中国分成南北两大块啊。
这样一个颇有实力的吴国,最后却随着蜀国的灭亡也崩溃了。那晋武帝的灭吴之战是怎样打的呢?
当年,西晋出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向东吴发动总攻。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王濬的部队。吴国当时为了防止上游有船下来,用拦江铁索把长冮拦了起来,但王濬事先预备了几十张大的木筏,上面安装了很多的火炬,火炬上面浇了很多的油,然后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这个火船从长江顺流而下,碰到铁链将其生生烧断了。就这样,王濬的楼船就非常顺利地通过了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当西晋的战船出现在长江之上的时候,孙皓方才梦醒,他命令将军张象率领一万水兵抵挡,而张象一看江面上满是王濬的船队,浩浩荡荡,旌旗飘飘,干脆脚底踩油溜之大吉了;孙皓又命将军陶睿率军抵御,但在夜里陶睿的两万多人又跑了个精光。
史书上说,这时的孙皓“肉袒面缚,衔璧牵羊”。意思就是孙皓把自已的衣服解开了来,打着赤膊,叫人把自己的双手反绑上,牵着羊,抬着棺材,率领东吴的文武百官跑到了王濬的军营前,请求宽恕投降。
吴国就此灭亡了,三国分立的局面也就此结束了。
三国分立的分立局面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
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
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
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
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
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好了,关于“三国分立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三国分立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